在这个持续高温的夏日里,我们迎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搜”季节。随着温度的不断攀升,各种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基础疾病以及药物使用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高温的耐受能力通常较弱。
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会加速新陈代谢,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同时,为了帮助身体散热,体表血管会扩张,导致大量出汗和水分流失。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炎热的天气也容易让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较大,这些都是夏季心血管疾病高发的诱因。
因此,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特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老年朋友们,在夏季高温期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尽量避免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当气温超过33℃时,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必须外出,记得穿上浅色、透气、宽松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来防护自己。在室内时,尽量保持室温在26℃左右,同时注意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最好控制在6-8℃。在使用厨房炉灶或烤箱等产热器具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并尽量缩短在高温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选择清淡饮食。在高温天气中,可能会感到食欲不振,但仍需要确保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钙和维生素。可以尝试少食多餐,选择清淡的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水果和蔬菜。同时,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以避免腹泻或腹痛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在夏天,由于体液流失增多,可以适当增加日常饮水量,尤其是在大量出汗后,可以补充一些淡盐水。喝一些绿豆汤,或者用莲子、薄荷、荷叶与粳米煮成的粥,都是很好的防暑降温饮品。尽量减少饮用含糖和电解质的甜味饮料,以免影响血糖平衡并可能导致肠胃不适。不过,也要注意不要过度饮水,特别是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
避免过度贪凉。在炎热的夏季,老年人应避免使用冷水洗澡,因为冷水刺激可能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高血压等严重后果。同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以免人体调节功能出现紊乱。
保持适度运动。夏季日照时间长,老年人最好选择在清晨进行锻炼。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进行户外活动。可以选择打太极拳、散步、慢跑、钓鱼等运动方式,但切记不要过度疲劳。当最高气温在30℃以上时,应减少运动量,以30分钟以内的运动时间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要记得带上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并保持充足的饮水。运动结束后,要适当放松,让呼吸和心跳慢慢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再休息。
确保充足的睡眠。炎热的天气可能会影响心情和睡眠质量。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增加高血压、急性心梗、心绞痛、心衰等疾病的风险。因此,老年人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心态平和乐观。午间小睡可以帮助缓解疲劳,但建议午睡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以免醒来后更加疲倦,影响晚间睡眠。
此外,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夏季需继续规律服药,并建议增加自测血压、心率、血糖及血氧的频率。适当增加门诊复诊频次,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抗胆碱类药物、抗组胺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可能会影响体温调节,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暑。一旦出现血压、血糖过高或过低,或频繁出现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胸闷、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中暑的前驱症状可能不明显,但进展迅速。如果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或精神状态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应予以密切关注,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可用冷水、冰水湿敷。若出现体温升高、肢体抽搐、无汗、呼吸困难、精神错乱甚至昏迷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防暑工作,保持健康愉快的生活状态。